判斷客戶是否存在隱藏需求,核心在于跳出 “被動接收信息” 的模式,通過主動觀察、深度溝通、場景還原等方式,挖掘客戶未明確表達(或無法清晰表達)的潛在期望。這些隱藏需求往往源于客戶的 “潛在痛點”“未說出口的目標” 或 “對設計的隱性擔憂”,需要結合溝通技巧與需求分析邏輯來識別,具體可通過以下 6 類方法落地:
客戶的表述中,常存在 “表面需求” 與 “真實意圖” 的偏差,需關注模糊表述、情緒性詞匯、對比性描述,這些往往是隱藏需求的信號:
- 識別 “模糊詞匯” 背后的具體訴求:
若客戶說 “我想要頁面‘大氣’一點”“顏色‘舒服’就行”,這類抽象描述并非無需求,而是客戶無法精準定義。此時需追問 “大氣” 的參照 —— 是 “留白多”(如蘋果官網),還是 “視覺元素有沖擊力”(如科技產品官網)?“舒服” 是 “低飽和度色系”(如母嬰類),還是 “高對比易讀”(如中老年用戶產品)?通過拆解抽象詞匯,挖掘其背后對 “用戶體驗”“品牌調性” 的隱性期待。
- 關注 “否定式表述” 中的潛在偏好:
客戶說 “我不喜歡太花哨的設計”,可能隱藏 “需要突出核心功能,避免用戶分心” 的需求;說 “之前合作的設計師做的圖‘不接地氣’”,可能暗含 “目標用戶是下沉市場,需更貼近生活場景的視覺元素” 的訴求。否定的是 “某類形式”,背后往往是 “對另一類價值的追求”。
- 留意 “關聯信息” 的延伸需求:
若客戶提到 “我們的客戶主要是 35-50 歲的企業管理者”,除了表面的 “目標用戶年齡層”,還可能隱藏 “設計需簡潔高效(管理者時間緊張)”“視覺風格需專業穩重(符合商務身份)”“核心信息需突出(避免翻找)” 等未明說的需求。
客戶的行為習慣、業務場景、過往案例,比語言更能反映真實需求,需重點關注 3 類場景:
- 分析 “過往案例 / 競品偏好” 的隱性邏輯:
若客戶主動提供 “喜歡的競品網站”,但只說 “我覺得這個好”,不要只停留在 “模仿視覺風格”,而要觀察競品的 “功能布局”“用戶路徑”—— 比如競品首頁直接放 “免費試用” 按鈕,可能說明客戶隱藏 “希望提升轉化率” 的需求;競品有 “客戶案例展示區”,可能暗含 “需增強品牌信任度” 的訴求。
若客戶提供 “之前不滿意的設計稿”,除了聽其 “不滿意的理由”,更要觀察 “被否定的設計” 缺失了什么:比如否定 “圖標太小的版本”,可能隱藏 “目標用戶有視力需求(如老年群體)”;否定 “色彩鮮艷的版本”,可能暗含 “品牌需傳遞‘可靠、嚴謹’的調性”。
- 結合 “業務目標與使用場景” 推導需求:
若客戶是做 “在線課程” 的,表面需求是 “做一個課程展示頁”,但結合業務場景 ——“課程需要學員長期學習、反復回看”,可推導其隱藏需求:“需設計‘課程進度保存’‘課后作業提交入口’‘學員社群入口’”;若客戶提到 “希望用戶能‘分享課程到朋友圈’”,則隱藏 “需通過社交裂變獲客” 的需求。
簡言之:業務目標(如 “提升復購率”“降低獲客成本”)決定了設計的 “隱性功能優先級”,需從 “設計如何服務業務” 的角度反向推導。
- 觀察 “溝通中的行為細節”:
若客戶在溝通中反復強調 “這個按鈕要‘顯眼’”,但沒說 “為什么”,可能隱藏 “該按鈕是核心轉化入口(如‘立即購買’)”;若客戶頻繁詢問 “手機上看會不會亂”,即使沒明確提 “移動端適配”,也說明其隱性關注 “跨設備體驗”(可能目標用戶多通過手機訪問)。
通過 “開放性問題 + 追問式提問”,打破客戶的 “表述盲區”,避免被 “表面需求” 局限,核心是 3 類提問邏輯:
- “追問‘為什么’”:挖掘需求的根源
當客戶提出一個具體需求時,多問 1-2 個 “為什么”,比如:
客戶:“我要在首頁加一個‘關于我們’的入口!
提問 1:“希望用戶點擊‘關于我們’后,優先看到什么內容呢?(是團隊介紹、企業資質,還是發展歷程?)”
提問 2:“想突出‘關于我們’,是希望解決用戶的什么顧慮嗎?(比如讓新用戶更信任我們?)”
通過追問,可能發現客戶隱藏 “需通過‘企業資質’增強新用戶信任,從而提升轉化” 的需求,而非單純 “加一個入口”。
- “假設‘極端場景’”:暴露隱性痛點
針對可能的隱性需求,設計 “極端場景” 讓客戶思考,比如:
對做 “電商網站” 的客戶:“如果用戶在付款頁面猶豫了,你希望頁面有什么內容能幫他下決心嗎?(比如‘7 天無理由退換’提示、‘已售 XX 件’的銷量數據?)”
對做 “企業官網” 的客戶:“如果有客戶想合作,但找不到聯系方式,你希望他通過什么路徑快找到?(比如頂部固定電話、右側懸浮‘在線咨詢’?)”
極端場景能讓客戶意識到 “未考慮到的用戶痛點”,從而暴露隱藏需求。
- “對比‘不同方案’”:逼出真實偏好
若客戶無法明確需求,可提供 2-3 個 “差異化方案”,觀察其選擇傾向,比如:
“關于首頁 Banner,我們有兩個方向:方案 A 是‘突出產品功能’,方案 B 是‘突出用戶好評’,你更傾向哪種?為什么?”
客戶的選擇理由(如 “方案 B 能讓用戶覺得我們靠譜”),往往能暴露其隱藏的 “品牌優先級”(如 “信任度>功能展示”)。
有時客戶的 “隱藏需求” 并非源于自身,而是源于其 “目標用戶” 的未被滿足的需求,需跳出 “客戶視角”,站在 “客戶的用戶” 角度思考:
- 分析 “目標用戶畫像” 的隱性需求:
若客戶的目標用戶是 “Z 世代年輕人”,即使客戶沒說 “要潮一點”,也需考慮 “視覺風格需符合年輕化審美(如簡約插畫、互動動效)”“功能需有社交屬性(如‘一鍵分享到小紅書’)”;若目標用戶是 “B 端企業采購者”,則隱藏 “需突出‘批量采購優惠’‘售后保障’‘定制化服務’” 等需求(采購者更關注成本與風險)。
方法:繪制 “目標用戶畫像”(年齡、職業、使用習慣、痛點),再反問客戶:“如果你的用戶打開網站,想快速找到什么?”—— 通過用戶視角,倒逼客戶暴露 “未考慮到的用戶需求”。
- 參考 “行業通用痛點” 推導:
不同行業有共性的隱性需求,比如:
- 醫療行業:用戶隱性需求是 “信息權威、隱私保護(如‘在線咨詢’需匿名)”;
- 餐飲行業:用戶隱性需求是 “快速看到菜單、預約入口、門店地址(減少決策時間)”;
- 教育行業:用戶隱性需求是 “試聽體驗、師資介紹、退費政策(降低決策風險)”。
若客戶未提及這些,可主動詢問:“您是否考慮過,用戶可能會關心 XX 問題(如‘課程退費’),需要在設計中預留入口嗎?”
若客戶的表述存在 “邏輯矛盾”,往往是 “表面需求” 與 “真實需求” 沖突的信號,需重點拆解矛盾:
- 舉例 1:需求矛盾 “要簡潔,但又要放很多內容”
客戶說 “頁面要簡潔,別太亂”,但又要求 “放 10 個產品分類、8 個客戶案例、5 個合作品牌”—— 表面矛盾,實則隱藏 “需在‘簡潔視覺’與‘信息完整’間平衡” 的需求,核心是 “優先展示核心信息(如主推產品),次要信息折疊(如‘更多案例’用下拉框)”,而非單純 “刪減內容”。
- 舉例 2:需求矛盾 “要個性化,但又怕‘太特立獨行’”
客戶說 “想要和別人不一樣的設計”,但又否定 “過于前衛的方案”—— 矛盾背后是 “既想突出品牌辨識度,又怕偏離行業認知、讓用戶不適應” 的隱性需求,此時需設計 “‘行業通用框架 + 個性化細節’的方案”(如整體布局符合行業習慣,但用獨特的品牌色、圖標風格體現個性)。
當通過上述方法初步判斷 “隱藏需求” 后,需通過 “需求復述 + 可視化確認”,確保理解無誤,避免后期返工:
- “復述需求”:將隱性需求轉化為明確條款
比如:“根據我們的溝通,我理解您除了‘首頁加產品展示’,還希望通過‘產品銷量數據’提升用戶信任,同時‘移動端適配’要優先保證按鈕點擊方便 —— 這幾點是否符合您的預期?”
通過復述,讓隱藏需求從 “模糊感知” 變成 “明確共識”。
- “可視化原型”:讓需求 “可感知”
若條件允許,可快速繪制 “低保真原型”(如簡單的頁面布局草圖),標注出 “我們認為您可能關注的點”(如 “這里預留‘用戶評價’區域,方便提升信任度”),再讓客戶反饋:“這個布局是否滿足您的潛在需求?還有哪些需要補充的?”
可視化能讓客戶更直觀地意識到 “未考慮到的需求”,減少 “口頭溝通的偏差”。
隱藏需求的本質是 “客戶未被滿足的痛點” 或 “未清晰表達的目標”,判斷時需記住 3 個核心:
- 不只聽 “客戶說什么”,更要看 “客戶做什么、需要什么(業務 / 用戶)”;
- 不局限 “設計本身”,而是關聯 “業務目標”—— 設計是服務于業務的工具,需求需圍繞 “如何幫客戶解決問題” 展開;
- 通過 “提問 - 觀察 - 驗證” 的閉環,將 “隱性感知” 轉化為 “明確共識”,避免 “想當然” 導致的需求偏差。
終,好的需求挖掘不是 “猜客戶心思”,而是 “用邏輯和場景,幫客戶理清自己的真實需求”。 |